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泽平
领域: 人力资源 
地点: 北京 西城
签名: 实战派企业讲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37
  • 博客访问:219252

专家文章

强国梦孕育大学梦 2016-03-15

标签:

 

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历史上交流颇多,近代又有相似的境遇。于情于理,了解印度都是必要的。今天,印度在以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技术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这背后,高等工科教育功不可没。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工科院校的杰出代表,现在有一位校友为其树史立传。我们作为局外人,也得以一窥这个神秘古国帷幕后的新兴高校的情况。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由印度政府创建于1951年,现由七所工程与技术学院组成,各学院高度自治。该校在学术界具有世界声誉,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遍及全球,硅谷更是这些人才的聚集地。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业者来说,研究印度高校比研究欧美高校更具现实意义。欧美名校大多建校百年以上,成就它们现今地位的社会环境已经难以再现。而印度与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起点相似、环境相似,正可作为比较研究的案例乃至学习的范例。

通观全书,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之道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一、学术自治。

该校创建伊始就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原型建立科研和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实现了与国际一流的接轨。有《印度理工学院法》这部法律作为保障,该校达到彻底的自治,任何权力都无法干涉专家们定下的学术自治制度。该校创立了一种可以给予学生们发现自己能力并追求梦想的自由的体制。并能在行政部门的压力下捍卫这种体制。对于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北京大学陈乐民教授有段话说得好,“办教育,不要再搞形式主义,办教育需要的是‘宁静致远’,不是搞热热闹闹,花花哨哨……教育的改进用行政命令是不行的,性急也是不行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

  • 二、优中选优。

任何国家的尖子生都怀揣大学梦。希望能在大学中脱胎换骨,“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印度理工被赋予独立招生权,自行组织入学考试。2010年有45.5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9500人。这号称是世界上最苛刻、也是最公平的考试。入学考试举行四十年来,没有任何考题是重复的。严格公正的考试保证了把优秀的考生一网打尽,但也只是考生,未必全是人才。因为“世界上没有哪种考试是无法培训的”。针对印度理工的入学考试建立的培训学校已经成了产业。不少中学生在应试培训上花的时间比正规课还多。

过分强调公平录取、以分数论成败的负面效果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化。用印度理工一位教授的话说:怎能指望五年来只做模拟考题、没读过课外书、没看过电视、没结交过同龄异性的年轻人对学术有怎样的热爱?更不用说做出什么重要的发现了。在过独木桥的压力下,通识教育无从谈起。所以印度理工培养出了大匠,但大师尚缺。重“术”而不重“道”,这也是它与欧美名校的差距所在。也许,广开取士之门,将学业以外的素养纳入录取的考量,才是这个恶性循环的破解之道。

  • 三、尊重传统。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该校自立校之日始便对工程教育的传统给予充分尊重。强调培育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甚至口头辩论都是训练内容(技术竞标用得着)。反观国内的某些工科院校,书本与实践完全是两张皮,未来的工程师不了解工艺流程,不熟悉机械、工具,怎能指望他们毕业后很快进入职业状态。创新在国内喊了许多年,却得来“山寨大国”的绰号。羸弱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源也在于人才培养方式的落后。

  • 四、国际视野。

技术没有国界,学术不分地域。印度理工的教师鼓励学生做学问时有国际眼光,教学科研项目也有大量的国际合作。在印度出国热比中国更甚。对印度理工毕业生大批出国的质疑也如影随形:国家的培养的毕业生,为国效力和出国工作哪个更有价值?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在他以白描手法写出的一个个站在世界之巅的校友“列传”中,我们可以读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都以肩负社会责任为己任。用他们的卓越技能与创造力为各地人民服务。在商业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在国还是出国,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伪问题了。

有了以上四点做保证,印度理工学院为本国培育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治国工程师的摇篮和工程师治国论的试验田。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更走向国际舞台,在学术制高点和跨国企业大展宏图。

当然,除了上述容易学到的四个成功秘诀外,还有深层因素决定了印度理工学院乃至印度科技事业的成功。比如,书中提到印度人具有不急功近利的品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培育具有这样的学生可不是通过什么“规划”、“工程”能一蹴而就的。说到底,象牙塔的基座落在社会上。社会的风气和主流价值观影响着象牙塔内的人心。伟大的人孕育自伟大的学校,伟大的学校源于伟大的传统。要想拥有国际一流人才,首先要有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传统。现在,是扬弃老传统、建立新传统的时候了。

书中说,印度理工之父们的国际一流大学梦其实是羸弱古国强国梦的投射。他们在设计制度、选择教师、建设校舍时是憋着一口气的——要给西方人看看印度人也能行!中国的大学梦何尝不是这样。大学梦是强国梦的缩影。

21世纪初,人口众多的印度和中国同时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金砖四国”有其二。在这个历史时刻,了解老朋友、认识新“对手”,《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在中国的译出可谓恰逢其时。

发表于《科学时报》 (2010-12-30 B3 社科 视点)有删节

推荐
实战派企业讲师
类别:IT互联网 |   浏览数(142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